中国观众苦“抢票难”久矣,黄牛“开挂”几时休?

经历了疫情期间的停摆,今年中国的演唱会、音乐节等线下演出在复苏之后迎来了井喷式繁荣,久违热闹的观众也爆发出补偿性的消费热情。与之相伴的是,“抢票难”成为热点话题。

7月4日,周杰伦“嘉年华”世界巡回演唱会海口站圆满落幕。(图片来源:香港中通社)

中新社报道,许多逃不掉“开票即售罄”宿命的观众,将这一局面的罪魁祸首和坐收渔利者指向黄牛。票价经黄牛一过手便翻了几倍,有时甚至能炒出几十万、几百万元(人民币)的天价。

北京《中国新闻周刊》刊文指出,对于黄牛现象,官方一直关注并积极整治。9月13日,中国文旅部和公安部联合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、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,明确要求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实行实名购票和实名入场制度,且应当建立退票机制,对于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也将比例提高到了不低于85%,并要求其余15%的门票应当在演出前24小时进行个人信息绑定。

行业知情人士阿宇透露,一些黄牛的票源实际上来自主办方。因为仅靠正常售票并不能完全保证盈利,主办方很多时候会将一部分门票溢价给黄牛。即便在今年“供不应求”的情况下,主办方依然给黄牛留票,不仅是利益驱使,也是为维系关系。除了普通票以外,主办方一般还会准备一些票作为“邀请函”,用来打点各方关系,这些票的一部分同样流向黄牛。

《通知》中所要求的“不低于85%的公开销售数量”就是为了限制以上操作。然而由于线上票务系统不互通等原因,监管难度很大,实际上仍有可钻的空子。《通知》中的实名购票和入场制度以及其余15%门票在演出前24小时绑定个人信息两项规定,便是对此进行的“堵漏”措施。

2020年之后一些演唱会逐渐实行“强实名”,要求入场须持与购票信息一致的身份证,有的还必须刷脸验证。不过,除了用“技术外挂+人海战术”实现囤票,黄牛也采取了新方法——代抢,即事先收取定金,拿到买家的账号和身份信息后由专业的团队帮忙购票。此外,检票环节的执行不严,同样削弱了“强实名”的存在意义。

至于主办方有意留给黄牛的票和作为“非卖品”的邀请函,则仍然拥有更多的操作空间。在阿宇看来,“‘强实名’可以杜绝没有特殊渠道的零散黄牛,对于跟主办方乃至场馆方有利益关系的‘内部黄牛’,无法完全杜绝。”

黄牛有办法绕过种种障碍,一般消费者反而可能被这些障碍的“副作用”误伤。比如针对代拍,票务平台对异常订单加以甄别,同一ID订购超出限购张数的订单以及通过批量相同或虚构的支付账号、收货地址、收件人、电话号码订购超出限购张数的订单都可能被取消。问题在于,这一举措最终限制的只是消费者,由于黄牛只是利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代为操作,基本是影子般的存在,隐形的他们并不会因此受到惩罚。而且系统排查无法完全做到精准判断,有时会将打击扩大化。由于无法退换和转赠,真正因个人原因临时不能到场的观众,不得不承受额外损失。

因此,有行业知情人士指,《通知》对“强实名”和“85%”的规定,将会遏制部分演出票的倒买倒卖行为,但尚不足以根除黄牛的存在,同时必须加快推行宽松和完善的退票机制,才能更好地保障一般消费者的经济权益、更彻底地打击黄牛。

治理黄牛绝非一招一式的决斗,也不是某个领域独自抵抗的战役,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。眼下的这波黄牛泛滥、抢票难也许会逐渐偃旗息鼓,毕竟如此密集的演出节奏,无论是艺人还是观众都会疲惫,市场的热度不可能一直维持下去。自8月以来,中国宣布取消的音乐节已超过20个,“十一”的41个音乐节目前售票情况也不太乐观。(完)

作者: 沐彦 0 view

评论一下

你的邮箱不会被公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