耶鲁刚官宣一个新动作,让美国教育圈吵翻了天
刚进入2024年,本就录取变难的美国大学申请,又出现新变化——2月初,达特茅斯学院正式官宣,该申请季美国申请者必须提交SAT/ACT成绩,被《华尔街日报》称为打响藤校恢复标化要求的第一枪。耶鲁大学紧随其后,上周2月23日宣布,2025年秋季入学的学生提交标化成绩,包括SAT/ACT或其他成绩等......
文|小谷
From 谷雨星球
ID:guyujihua2021
藤校陆续恢复标化考试,这一举措并非临时起意。
哈佛大学机会洞察研究中心发表的研究发现:
在藤校和其他高门槛大学中,即便高中GPA相似,但标化考试成绩更有助于预测学生大学一年级的表现。
达特茅斯校长西恩·莉娅·贝洛克委托教师团队完成了一份标化研究报告,结果显示:在招生中鉴别有能力在大学取得成功的申请者,标化分数比高中GPA更有用。
那么,在未来的申请中,曾经因疫情取消标化的1000多所美国大学,是否都会陆续恢复?
或许未必。
大学教授、学校管理者、教育家、政客纷纷下场,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在掀起一场关于标化成绩的两极分化对战。
标化,也就是标准化考试,一般指的是入学美国大学的标准化成绩SAT/ACT,即「美国高考」。
美国大学对标化成绩的要求分为四种,从强制到宽松排序为:
Test-Required(强制要求):包括麻省理工学院、达特茅斯学院、乔治城大学、佛罗里达大学、佐治亚理工学院、佐治亚大学、普渡大学等。
Test-Flexible(灵活选择):用IB/AP等成绩替代,准确意义上,耶鲁大学官宣的最新标化政策即属于这种,纽约大学同样采取此种标化政策。
Test-Optional(标化可选):不提交不影响录取,若愿意提交有竞争力的分数,学校也会接受并纳入审核范围。目前2/3的美国大学皆采取变化标化政策,且6所学校宣布永久执行,分别是芝加哥大学、哥伦比亚大学、维克森林大学、罗切斯特大学、威廉玛丽学院、布兰迪斯大学。
Test-Blind(不考虑标化):完全不考虑标化的学校,以加州系为首,且加州理工学院同样采取这一政策。
对于中国学生来说,标化成绩还包括托福、雅思等语言能力成绩,即便不考虑标化的学校也必须提交。
疫情期间考试不方便,标化成绩可选一跃成为最主流标化政策,目前也仍然是诸多学校的主流,原因跟该政策带来的申请人数飙升和录取率下降也有关。
以耶鲁为例,今年收到超过57000份今年秋季入学申请,创历史新高,比2019年疫情爆发前增加了约20000份。
在一些大学排行榜上,大学录取率越低则越证明学校的难录,从而排名越高,但纷至沓来的大学申请,也大大加剧招生官筛选出匹配学生的工作量和难度。
「学生质量和申请数量并没有同步正向增长」,耶鲁本科生招生主任耶利米·昆兰很遗憾地说道。
麻省理工、达特茅斯等「标化强硬派」,摆出了大量证据认为标化成绩无可替代。
原因1:标化比GPA更能筛选有潜力学生
基于文初大量研究支持,达特茅斯学院的副校长兼招生官表示:「自从2020年取消标化要求开始,我现在更希望能多掌握标化数据,以确认我们真的招到了高成就学生」。
这和麻省理工招生院长Stuart Schmill的话异曲同工:「仅仅成绩全A,不足以证明学生能否在大学里成功」。
来自Ivy Plus的研究也发现,高中GPA为4.0的学生,大学成绩仅比高中GPA为3.2的学生高0.1分。
而标化成绩越高的学生在大学表现越好,毕业后的收入也越高;而未提交标化和低标化学生,则更容易遭遇学业困境甚至退学。
近几年,美国高中成绩通货膨胀严重,人均高分。
一部分是鸡出来的,还有一部分是学校「刻意放水」,而曾经强制要求标化+GPA成绩时,招生官更容易判断学生的真实能力:
若GPA低、标化高,则视为学术有一定潜力;
若GPA高、标化低,则可能GPA有水分。
而如今,少了标化成绩作为依据,学校招生官像进行一场赌博,结果却不尽如人意。
原因2:提交标化对经济劣势学生更有利
达特茅斯研究还发现:标化成绩更能帮助在招生中识别成绩优异的弱势群体。
如今,高收入背景学生在非学术评级领域享有先天优势,如高大上的活动资源、学费昂贵的私校和名师推荐信、二三十万起步的高额顾问费,都是阶级差距的真实体现。
而低收入背景学生可以依赖的背景和资源少,只能在贫瘠的标化考试上比拼天赋和努力程度。当然,这也敌不过高收入背景的学生,后者投入更多金钱享受更高质量的考试培训。
■2023年SAT全球成绩报告显示:父母学历/家庭收入越高,SAT成绩越好。
很多人对标化可选政策抱有幻想,认为「能让标化分数低的弱势群体更有入学机会」。
但事实是,当很多弱势群体申请者发现自己的分数低于50%中位数时,就会选择不提交。
一方面将最客观证明自己的路径彻底舍弃,另一方面在强势群体占优的非学术评级领域,无异于螳臂当车。
为了避免录取清一色高收入家庭的高分学生,达特茅斯除了要求提交标化之外,还会基于学生的高中/社区等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审核。
比如一个低收入学生拥有的标化在同一群体中更高,则录取可能性也更高,选拔在同等外在条件下表现最好的学生。
这也是耶鲁恢复标化要求的原因所在,学校表示「对于在学术资源或AP课程较少的高中就读的学生,标化成绩特别有价值。」
原因3:要求标化提升新生的多样性
麻省理工的真实数据更加验证了只有提交标化,才能招到更多元化的新生,且低收入学生更受益。
麻省理工招生院长施密尔说:2022年麻省理工恢复标化成绩要求的那个申请季,MIT录取了有史以来最多样化的新生年级。
包括15%黑人、16%西裔、38%白人和40%亚裔,且约20%获得佩尔助学金(针对低收入学生的联邦资助计划),比例超过其他众多精英院校。
而多样性原本就是精英大学刻在骨子里的追求之一。
与上述「标化强硬派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更多大学轻易不敢从标化可选阵营里退出来。
其一,美国学生苦SAT已久。
准备考试和考试的过程都让学生倍感压力,且将一个人的天赋和潜力简化为一个数字,但是真的能够100%反映学生的学术能力吗?
恐怕没有一个人敢说是,疫情打破了常规,将标化考试这项传统剔出了必选项,也自此延续了下来。
其二,标化考试真的公平吗?
平权主义者认为,标化分数存在种族和阶层分化——低收入、非裔和西裔学生的标化均分远低于白人、亚裔和高收入学生,这正是对弱势群体的不公。
专门研究不平等的哈佛经济学教授Raj Chetty的却认为这是本末倒置:
SAT考试成绩的阶级分化是美国社会不平等的病症,而不是病因。
将标化考试剔除出去,是掩耳盗铃,并不能改变不平等的本质。
其三,引入标化会降低多样性。
为何和标化支持派的结论截然相反?
如若建立在「名校只根据标化成绩来决定录取」前提之上,多样性势必会降低,但是事实上,几乎没有一所大学将标化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因素,而软实力等不透明的因素影响非常之大。
自去年6月哈佛败诉,大学录取中不再考虑种族因素以来,很多大学管理者都陷入对校园多样性的担忧。
但这顶「降低多样性」的帽子扣在标化考试身上,或许并不客观。
其四,大学使命应该是提升社会流动性。
这是标化反对派最强硬的理由。
「美国顶尖大学不该想方设法找到最佳生源;相反,应该利用其资源来教育多样化背景的优秀学生,从而提升社会流动性。」
如何提升社会流动性?
加州大学河滨分校高等教育学教授、加州标化考试审核联席主席科莫提供了一种更简洁、不纳入标化考试的招生体系:
「根据高中GPA设置最低标准,然后通过抽签录取学生。抽签能够让我们自根本上反思入学机会以及学习的意义,而非接受现状。」
不过,标化支持派提醒:大学还有另一个使命——追求卓越。
即挖掘和培养最有可能出类拔萃的学生,未来他们将带来最尖端的技术、治愈更多疾病,攻克更多难题,造福全人类,这关乎整个社会的福祉。
若一些有潜力的弱势群体申请者,本可以通过标化考试获得有竞争力的成绩,但由于标化可选政策不参加,无形中也关闭了改变自己命运、未来改变世界的通道。
本来出于消弭不公的标化可选政策,在现实中却可能损害了弱势群体的利益。
于是,麻省理工、达特茅斯和耶鲁先后做出了改变。
而皮尤研究中心调查也发现,大部分美国人都认可「大学在招生时应考虑标化成绩」。
可以预知的是,标化考试成为政治正确和科学证据的角力场,这种美国高等教育现状还将继续。
对于国际学生来说,要求标化成绩反而是一件好事,至少在一团迷雾中有了一个相对可靠的指标,不至于盲目冲刺或者低估自己,安心备考方为上策。
本文系授权发布,转载自公众号:谷雨星球(ID:guyujihua2021),邀你一起做内卷下的教育长期主义者。欢迎分享到朋友圈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,北美学霸君 诚意推荐
评论一下
你的邮箱不会被公开